热门资讯

破解无症状感染者消失之谜第二波疫情才能不再重蹈覆辙(无症状感染者会不会引发第二波疫情)

破解无症状感染者消失之谜第二波疫情才能不再重蹈覆辙(无症状感染者会不会引发第二波疫情)

如果评选2022年最大的未解之谜,恐怕非无症状感染者消失这个问题莫属。破解了这个谜题,才能够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所在,才能够正确应对第二波疫情,将病毒造成的损失和危害降到最小。

疫情已经三年了,三年来我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得到了悉心的照料和看护,外面的风雨雷电似乎都和我们无关。在温室里待的久了,我们很多人就闷得慌了,愈发的向往外面的雨雪风霜。

尤其听多了很多网红和大v给我们灌输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越来越多的人,向往温室外面的世界。他们日益希望过上网红口中描绘的日子过得像花一样的美国生活,他们甘愿冒着一场小感冒的风险,认为最多喝喝开水,每天吃两个鸡蛋,就能够平安快乐,认为自己肯定是那90%无症状中的一员,毕竟自己可是在手机里亲眼看过那些方舱里的感染者,整天唱歌跳舞,吃香喝辣,快乐无边。专家们可是天天告诉我们病毒毒力越来越弱了,一个弱化的小小病毒,能有什么风险呢,他们向往着温室外面的风花雪月,热切的盼望着和病毒友好共存。

就有那勇敢的无畏者,用斧头劈开了温室的天花板,一夜之间,温室支离破碎,土崩瓦解。鲜花们站在温室的废墟上终于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期待着外面的世界的精彩。

然而外面的世界不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外面的世界真危险。

鲜花们遭遇的几乎是有史以来传播力最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因此每一朵鲜花都非常迅速又非常真切的体会到了一个最大的事实,这戎儿可不是小感冒,更不是无症状,而是绝大多数症状明显,轻则也要发烧一天,重则十大酷刑伺候直接被撂倒,身强体壮的躺几天还能再爬起来,老弱病残则很可能直接户口注销。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所有的鲜花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说好的90%无症状呢,说好的只有4%发烧呢?鲜花们恍然大悟,我们都被鬼话骗了吧,然而鬼又出在哪里呢?我们可是在手机里亲眼看到那些方舱里的人又唱又跳啊?难道是我们活见鬼?

可是,这个世界上哪有鬼呢?如果有鬼,也是人变成的鬼。

现在我们就来破解这2022年最大的谜团——无症状感染者消失之谜。

——————————————————

首先我们做一个充满善意的假设,专家说的都是真的,他们并没有有意欺骗我们。只不过产生了一些因素影响了最终的结果。

真的会有这样的因素吗?

有,且很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无症状感染者?

所谓无症状感染者,就应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没有任何症状的感染者。也就是感染病毒后,不发烧,不难受,不咳,不喘,不嗓子痛,不流涕,不打喷嚏,不拉肚子。也就是不做核酸筛查,无论是旁人还是感染者本人都不会察觉病毒感染了患者。我想大家都是持有这样的想法的。

那么这种想法对不对呢?

完全正确!

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的定义是,无症状感染者指: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者。

所以,我们这里要澄清一种流传的错误观点——无症状是指肺部影像无症状。如果谁跟你说新冠病毒感染无症状就是肺部影像无症状。那么说这个话的要么是来骗你的,要么是他被人骗了。

如果是某些专家这样说并且这样做,那么这个专家就是篡改国家的相关诊断标准,愚弄公众,欺骗国家。如果无症状是指肺部影像无症状,那么轻症指的又是什么呀?无症状是比轻症还要轻的感染状态。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知道无症状这个状态是会变化的。

有的感染者从被检测呈现阳性开始,一直到体内的病毒被清除检测呈阴性,在全病程中始终没有表现任何症状。这种感染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也就是被感染的全程都表现为无症状。这种感染者应该是相对少数。

更多的无症状感染者,只是在检测的当时表现为无症状,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染者体内的病毒会迅速的繁衍,令感染者表现出各种轻重不同持续时间不等的各种症状。

这种感染者不能够被称为无症状感染者。他的所谓无症状只是持续非常短的一个时期。只不过检测时患者恰好处于这个短时期。

还有一种感染者情况更加特殊。他们在被检测的时候呈现无症状,在方舱治疗时期也是无症状,这种无症状一直持续到核酸转阴之后。那么这种无症状感染者是不是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呢?

并不是!

因为他的症状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来,是由于在方舱中经过了治疗,是药物控制了病毒的繁衍,消除了症状的表现。我们可以把这种无症状定义为假性无症状。

说到这,我们要特别注意中医西医对于新冠病毒治疗的不同策略。

西医的治疗策略是,只有出现症状才会给予治疗。

目前的西医并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预防药物(即便有,也不针对普通人,比如美国总统使用的药物)。也就是说西医要等到病毒在人体内安营扎寨并且发动进攻,表现出症状的时候才出手,咳嗽开止咳药,发烧开退烧药,这是西医的对症治疗。

而中医的治疗策略完全不同。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这个证并仅仅不是患者感染后的症状。在没有这些症状之时,中医也会根据患者人体的阴阳寒热等对证调节。通过对人的调节让机体处于好的状态,能正常发挥免疫力去消除病毒。张伯礼经常说方舱里用的是大水漫灌的方式治病,也就是早干预早治疗,患者一入住就把中药汤喝上,在病毒力量最薄弱的时候,第一时间调动机体的能力,这样就事半功倍,不给病毒任何安营扎寨的机会,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这是我国流传千古的对疾病发展规律的认知和治疗理念。

我们应该相信,正是在这种中医的治疗理念指导和治疗之下,方舱内很多进舱时无症状感染者,将这种无症状的状态保持到了出舱之时。也有很多轻症的患者,因此没有发展成重症,直接痊愈出舱。疫情三年来,我们的中医工作者在治疗的同时进行了很多相关的实验,对这方面做了记录和认证。

对于一个有良知有专业精神的学术工作者来说,正确的统计无症状感染者,只能统计上面我们阐述的第一种类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方舱都有中医治疗,所以可以明确区分第一种和第三种感染者)为无症状感染者,而后两种类型感染者并不能够计入无症状感染者的数据中。后两种应该单独分别归类记录。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会出现90%无症状这样的数据。能够出现这样的数据,显然最大的可能就是只是统计了核酸检测时呈现无症状的数据。

如果做学术研究的时候故意把这一数据混淆成感染者整个病程无症状的数据,则是学术造假。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除了统计方面的偏差之外。方舱里感染者的症状,和我们实际感受的症状轻重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呢?

答案是,管控方式的不同,会造成感染者症状的不同。

出现疫情严格管控时,疫区每天进行全员核酸筛查,会第一时间把感染者筛选出来。此时距离感染者被病毒感染的时刻非常近,病毒还没有大量繁衍,因此感染者排出的病毒非常少。感染者和被感染者之间也多是陌生人的关系,感染者和被感染者都有口罩等良好防护,感染者通过口罩排出的病毒更少,被感染者通过口罩吸入的病毒进一步更少。

因此无论是感染者还是被感染者,他们接触的病毒量都非常少,很多时候人体的免疫力就能够足够的应对。即便人体不足以完全应对,加上药物治疗,也能使很多人全程不表现出症状。

但放开管控之后,一切都变了。感染者都不会被筛查,很多人也不会发现自己被感染,病毒就在他们体内迅速繁衍。这个时候感染者排出大量的病毒。

而跟他们接触的多是密切接触者,如家人朋友同事等等。这种密切接触没有口罩防护,距离非常近,持续时间也非常长。被感染者就要在一段较长时间内没有任何阻隔的吸入感染者排出的大量病毒。

这个病毒数量就远远超过人体免疫力的能力,人体无法抑制的过量病毒就会在体内高速繁殖,使得人体表现出鲜明的症状。

那么感染后的症状强度和感染时的病毒数量有关系吗?

当然有!

回忆一下武汉李文亮医生和他的几个同事的遭遇。李医生他们都处于青壮年,得病之后也得到了及时良好的专业治疗。但是他们的症状都非常严重,尤其李医生最终不幸去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吸入了海量的病毒。

眼科医生给患者做检查的时候,和患者是脸对脸口对鼻的超近距离。检查持续数分钟。在这个过程中,患者排出的大量病毒会被医生吸入肺中(李医生检查的一位80多岁的老年患者,检查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可以说做眼睛检查时病毒排出量相当高的)。所以李医生他们尽管年轻力壮,但是依然比其他很多武汉市民的症状严重。

所以来自方舱医院的数据只能体现严格管控时的感染水平。绝不能因此认为放开管控之后的感染水平也是如此。所以有专业修养的学术工作者应该有这样基本的认识和辨别能力。如果把两者相混淆,认为可以等同,把方舱的数据来作为放开的论证依据,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病毒数量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无论何时,我们应尽量通过各种手段减少被感染时吸入的病毒量。这样就能使我们感染后的症状比较轻微。甚至如果这个病毒量恰到好处,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无症状感染者,就相当于打了一个活疫苗,既不承受病毒造成的痛苦,又获得了免疫能力。

现实中很多人表现的症状轻重各有不同,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感染时吸入的病毒量的相同。

比如搜狐的张朝阳说他没有打疫苗,感染后吃两片药就好了。遇到这种情况的人会以为病毒不厉害,或者以为自己的免疫力很强大。实际这两方面想法都是极其错误的。如果不改正这样的想法,就会产生轻视心理,而不去好好的做防护,下次再遇到病毒的时候,就会吸入过量的病毒,造成严重的后果。

至于有人想找一个好的毒株(一个症状轻微的人)和他一起吃火锅感染一下。这种想法是很愚蠢的,吃火锅的时间相当长,更不能戴口罩,一个持续排出大量病毒,一个持续吸入大量病毒。吸入的人必然呈现出较严重的症状。

感染者免疫力的不同,是影响现实感染者和方舱感染者症状不同的另一重要因素

人体免疫力包括两方面,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和疫苗产生的免疫力。

这里有决定性差异的是疫苗产生的免疫力。

我们以北京和四五月份上海方舱做对比。 北京所有的人最后一针疫苗大约都是2021年11月注射的。疫苗产生的抗体最多维持6个月的时间,之后会消失殆尽。而北京2022年12月初放开时,距离打疫苗已超过一年,抗体基本消失。

上海疫苗接种情况我不太清楚,如果同北京类似也是2021年11月普遍接种第3针的话,那么在2022年四五月份,绝大多数感染者体内都还有一定的抗体水平,这有利于减轻感染者的症状。

感染者治疗的不同,是影响现实感染者和方舱感染者症状不同的另一因素。

方舱里治疗非常及时,有中医,有西医,有医生,有护士。有中药,有西药,咳有止咳药,喘有止喘药,发烧有退热药,嗓子疼有消炎药,拉肚子有止泻药。有吃的,有喷的,有注射的,有静脉的。如果患者有其他基础病,也会得到良好的管理和治疗。就这种条件,你想不好起来太有难度了。所以即便有症状,你顶多在床上躺个一两天,你就活蹦乱跳的起来跳舞了。

而放开以后的现实中,啥也没有。最多有个退热药,其他全靠肉身去扛。如果有也只是有医疗挤兑。如果不幸病情延误要住院治疗。那可不像上海那样全国的医护人员支持,什么全国顶尖的重症八仙一起驰援上海。现实中可能是一个肛肠科的外科医生一边捧着内科书,一边给你看肺看心看脑血管。

方舱中不光有药,还有营养支持。营养专家天天变着花样配餐,稀的干的,甜的咸的,香的臭的,南的北的,中的洋的。你吃完了不出来蹦两圈,你都对不起刚刚吃下去的俩个鸡腿。你不起来蹦两圈,你出舱的时候衣服都穿不下。

而现实中你可能只能喝凉水,喝凉水嗓子还跟吞刀片一样。

所以很多人的心情可能是这样的,曾经有一个方舱医院,为我们随时准备着,我们没有好好珍惜,当疫情的海啸袭来的时候,我们想说谁能给我们留一个床位。

气候也是影响两者症状不同的主要因素。

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无论是家庭还是单位,都不能长时间开窗通风。当同一密闭空间(如地铁车厢办公区家庭房间)内有多个感染者的时候,他们排出的大量病毒将是灾难性的,造成其他被感染者长时间吸入大量病毒症状加重。

冬季寒冷人体免疫力有时容易受寒冷影响有所降低,让病毒趁虚而入。比如鼻腔粘膜在寒冷空气之下,鼻纤毛的活动能力大大降低,无法及时清除病毒,给病毒着床造成机会。这也是人为什么一着凉之后就容易感冒的原因之一。

另外冬季北方气候干燥,采暖的时候更加干燥,很多人每天都会鼻粘膜破损,屏障作用被削弱,使病毒长驱直入。

舆论环境不同造成的认知偏差。

不同的舆论环境导致人们在网上会有不同的行为。上海方舱时期,人们惧怕被确认为病毒感染者,有一些单位甚至拒绝录用被感染的人员,所以即便有症状,也没有人敢把手机怼在自己脸上去拍摄传播。而放开以后,情况正好相反,人们不再顾虑他人知晓自己被病毒感染,被病毒感染已经成为一个必须经历的劫,更有很多用人单位主动要录用被感染者。所以人们更乐于展示自己被病毒折磨渡劫的样子。

搞清楚搞明白上面这所有的差异,是学术工作者必须要做的事情,甚至他们还要去发现更多的差异,才能够正确的进行学术统计和研究。才能够正确的运用统计出来的数据去指导疫情的防控,尽最大可能消除不利因素,尽最大可能增加创造有利的因素,才能够产生科学的防疫决策。

而如果我们的专家学术工作者不明白这些差异,不清楚疫情放开会有各种严重的后果,或者只为学术报告漂亮好看,或者为体现自己医疗效果显著,或者只为所谓的一些数据让人听着开心。那么必定不会得出科学的结论。

以上我们谈的都是不造假的情况下有可能被忽略的事情。如果某些人员存心造假,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那么怎么样鉴别有没有数据造假呢?教给大家一个小技巧,就是同时看看其他城市是怎么统计的。你可以对比一下上海,广州,北京,成都等不同城市,看看他们的无症状感染者占比是多少?结果一目了然。

上海确诊病例远远小于无症状感染者

北京无症状感染者少于确诊病例

成都无症状感染者少于确诊病例

在12月2日的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屹通报,本轮疫情广州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本土感染者16.27万例,无症状感染者占感染者总数约9成,重症、危重症仅4例,无死亡病例。

发烧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被确诊为无症状感染者

同理,像其他的新冠是不是流感,在真实世界里面,重症率是多少?死亡率是多少?这些问题完全不能够用方舱里的数据作为依据去判断。这些问题必须看国外,看香港台湾。如果这些地方天天大量死人。而某一个学术团体告诉你,我们国家如果像这些国家和地区那样放开,国内的死亡率将会很低,你就知道他是否在造假。

12月初的时候美国每日死亡数百人日均死亡300人

现在是我们直面病毒的时刻,虽然第一波疫情的潮水已经退去,但是病毒不会消失,当我们体内的抗体退去之后,第二波疫情必将卷土重来。

从前面的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正确应对疫情,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让人们正确认识病毒的危害,全体人民达成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用科学的方法控制疫情的蔓延和发展。

病毒流行时正确有效地佩戴口罩,最大限度的减低感染时的病毒量。第一时间给予感染者正确的药物治疗及时干预病毒的复制。抗体消失前及时接种疫苗增强抗体数量减轻感染时的症状。给被感染者足够的居家休息康复时间,避免感染者在社会面上传播病毒。疫情流行时,依然要大力推行居家办公,减少公共交通和各种聚集,努力放缓疫情传播速度,避免形成医疗挤兑。

只有汲取第一波疫情的教训总结经验,努力做好上面这些工作就可以代价最小的平稳度过第二波疫情。

我是@坏老爸的教诲,欢迎您关注我,也欢迎您阅读我其他的文章和视频,感谢您的阅读,祝您身体健康,平平安安。

相关文章

购车热线
咨询港口直销价购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