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热线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汽车百科 > 热门资讯 > 正文

新冠预测者:只要病毒流行就会不断突变,新变种增长速度令人咋舌

来自:中汇名车 日期:2023-01-01 00:00:01 手机链接
新冠预测者:只要病毒流行就会不断突变,新变种增长速度令人咋舌

当下,奥密克戎正在流行,我们在经历病毒离每个人最近的时刻。

奥密克戎究竟是什么?它如何演变而来,有怎样的特性,有怎样的变异规律?人类对这个病毒的认识到了哪个阶段?而它又要走向何处?以一种科学的视角,了解这个病毒的方方面面,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应对疫情。

曹云龙是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副研究员、北京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曹云龙原本致力于单细胞基因组学的研究,2019年底,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回国时,因为新冠疫情到来,遂而转向病毒的研究。三年来,他探究新冠病毒的免疫应答,也研究相关的抗体药物与疫苗。

2020年,新冠病毒流行期间,曹云龙与团队发现了DXP-593、DXP-604两个具有不重叠表位的抗体,并进行体外合成,作为「抗体鸡尾酒疗法」。但奥密克戎病毒太「狡猾」,免疫逃逸能力极强,这两个单抗药物已经同时被显著逃逸。这让整个团队很懊恼,也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这两年多来,他始终在问:「抗体药物的筛选是否有更好的办法?对病毒的理解如何还能更深入?是不是还有别的研究思路?」

今年,曹云龙基于自主构建的病毒突变预测模型,构建了一些「假病毒」,准确预测了BA.2.75与BA.5未来的进化趋势。今年10月,BQ.1.1毒株在尼日利亚被发现并开始大流行,一个月后,CH.1.1变异毒株(目前中国香港主要流行株)也被发现,而这两支毒株,早在今年7月,已经出现在曹云龙的预测名单里,与他构建的假病毒的序列高度一致。《Nature》杂志因此将曹云龙评选为年度十大人物,称他为「COVID predictor(新冠预测者)」,称赞他的工作使得我们能跟上病毒进化的脚步。

近日,围绕奥密克戎的相关问题和最新研究,我们专访了曹云龙。这个年仅31岁的科学家很少直接给出「是」或是「否」的答案,而是会在每一个结论前加许多限定性条件。如果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他也会诚恳地说,「你要允许科学家也有『不知道』」,而科研,就是在解决如此之多的「不知道」。

以下是《人物》与曹云龙的对话:

总而言之,新冠病毒携带的突变在不断累积,而奥密克戎这一高度突变的变异株据推测是在免疫缺陷人群中演化而来的。奥密克戎株内部也已经进化出诸多差异颇大的支系,最早出现的分支称作BA.1,如今在北京流行的BF.7的全称是BA.5.2.1.7,已经是奥密克戎进一步高度进化的产物。而目前国际上广泛流行的奥密克戎BQ.1.1的全称是BA.5.3.1.1.1.1.1.1,进化程度极高。

至于病毒的短时间感染率急剧攀升,已有证据表明,奥密克戎更倾向于感染上呼吸道,这可能是使得奥密克戎本身感染性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奥密克戎的传播特性是指数扩增,只是我们当初的限制政策将这种指数扩增限制为局部扩张。

病毒的天然毒性与其突变和演化是息息相关的,由于突变的随机性,病毒的天然毒性变化也带有随机属性。致病性需要考虑多种现实因素,在评价一个病毒的致病性时,也没有办法跟人体的免疫力区分开来。

奥密克戎变异株在真实世界的人类感染中表现出病毒危害减弱(致病性降低)有很大原因是由于疫苗接种以及既往病毒感染使人群具有相当的免疫基础导致的,而不能武断得出病毒本身毒性降低的结论。奥密克戎更倾向于感染上呼吸道,这可能是使得奥密克戎本身致病性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需要提示的是,在天然毒性层面,新冠的原始株、阿尔法株到变异株德尔塔,天然毒性是上涨的,德尔塔到奥密克戎BA.1,毒性是下降的。但在奥密克戎的变异株中,从BA.2到BA.5,天然毒性是上涨的,也就是说,现在国内正在流行的BA.5支系的天然毒性是高于BA.1和BA.2的。虽然这些都是通过动物模型得出的结论,但至少可以说明新冠的天然毒性存在波动。

对于没有经历过免疫的人群,感受到的毒性更倾向于病毒的天然毒性。在群体免疫之后,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进入到致病性越来越弱的趋势,但是第一拨是很难熬的。

我们一定也要去关注病毒的天然毒性,因为对于一些高危人群,比如老年人、那些有免疫缺陷的人群,他们没有很好的免疫力,一旦感染,他们受到的伤害与病毒的天然毒性相关性更高。很可惜,对于流行株的天然毒性的研究,往往需要在动物身上进行,或是社会面感染的回顾性分析,这些都要在流行之后的3个月,甚至半年之后才能给出准确评估。正因如此,我们对于高危人群的保护一刻也不能松懈。

2022年12月20日,广东东莞万江社区医院发热门诊,等待就诊的患者

自然感染所诱导的免疫确实是最强的,会直接给上呼吸道提供免疫屏障,但感染的副反应远远高于疫苗的副反应,所以不能把自然感染等同于接种疫苗。即便现实是通过自然感染去建立群体免疫这条路可能无法避免,但不推荐去主动感染。

长新冠的症状范围比较广,包括:严重疲劳、认知功能障碍和心悸等。它确实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但是比例不会很高。目前确有初步临床证据表明,多次感染的人得长新冠的几率会更多些。关于是否存在伴随终生的损害,国际上目前还没有数据可以下结论。

与注射式疫苗相比,吸入式疫苗直接作用于上呼吸道,可以更高效地在上呼吸道形成黏膜免疫,对防感染的效果应当要优于其他现有疫苗,防重症的效果应当与注射疫苗差不多。

2022年12月28日,西宁市城中区南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接种吸入式新冠疫苗

此前,国际上已经获批了十多款抗体药物,抗体药物的有效性毋庸置疑,治疗和预防的效果都很好,但是最大的痛点是很容易被病毒逃逸。目前获批的抗体药物都已经被逃逸了。

进行临床开发的抗体药物,在当时都是最好的抗体,对当时的流行株都很有效,但由于临床开发需要很长时间,怎么确保它还对一年后的病毒有效?这像是一个无解的难题。那我们就要去预测一年之后病毒的突变,这也是我目前在做的主要工作。

困惑也是天天都有,科学家也不是什么都知道,但做科研就是为了解决困惑,困惑不会阻止我们的脚步。现在,我们已经比病毒变异的速度快半步了,是不是能够更快,快两步、三步、四五步?当我们足够快的时候,我们是否就能真正意义上赶在病毒前头,去研发疫苗,去阻断传播?这条路程需要多久,我不知道,但我们在努力去做。

图源人民视觉

通过预测未来将出现的变异株,我们可以提前衡量现有抗体药物或疫苗效果,为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设计与研发提供思路,将研发窗口提前。你想想看,如果我们能够在今年年初就用上BA.5的相关疫苗与药物,BA.5可能就被压制了。如果我们提前开发抗体和疫苗,是不是就可以跟上病毒变异的速度,真正意义上阻断病毒的传播?

我们现在还无从讨论病毒进化的终点,只要它持续在人群中流行,那就会和人群的免疫系统持续作斗争,不断产生突变来逃逸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我们需要持续研究毒株的流行情况和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特征,尽可能实现有前瞻性地监测未来短期内可能产生的优势突变。

最近,XBB又多了一个新的亚种XBB.1.5,增长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在纽约,将近两周就打败了BQ.1.1,成为主要流行株。我们发现,XBB.1.5不仅免疫逃逸能力变强了,传播力也有很大增幅。它会在短时间内成为全世界的主要毒株,我们需要密切关注。

注:中汇名车( www.ogshifu.cn )提醒:[ 新冠预测者:只要病毒流行就会不断突变,新变种增长速度令人咋舌 ] 文章仅为流传信息,交流学习之目的,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中汇名车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ogshifu.cn/show.php?cid=67&id=16068

热门资讯 尽在中汇

每日推荐 精选车型

相关文章

预约看车送好礼!

或致电我们,让我们为您服务 上班时间 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