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服务热线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汽车百科 > 热门资讯 > 正文

国外的新冠免疫之路,为了可以现场观看世界杯,人们都付出了什么

来自:中汇名车 日期:2022-12-31 21:35:01 手机链接
国外的新冠免疫之路,为了可以现场观看世界杯,人们都付出了什么

2022年最后一个月,在经历了长达三年艰苦卓绝的清零政策之后,中国政府前后颁布了二十条和新十条,宣布全面放开防疫政策。这意味着中国——这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也开始走向与新冠病毒共存的群体免疫之路。

然而,在全面放开之后,疫情却以超乎所有人想象的程度山呼海啸般的迅速席卷了全国,大量的感染数,医疗资源的迅速短缺,重症以及死亡人数的不断攀升等等越来越严峻的形势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Covid新冠病毒的危害;并伴随着各种版本的谣言,阴谋论重出江湖,搞得人心惶惶。

于此同时,在刚刚落幕的卡塔尔2022世界杯,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现场人山人海座无虚席,数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没有一个人戴口罩,好像Covid病毒根本就不存在。

面对国内和国外两种截然不同情况的强烈反差,我们不禁疑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奥密克戎到底是不是大号流感而已?还是说那些阴谋论是真的吗?

笔者三年来一直关注和研究新冠疫情,亲历了Alpha,Beta,Delta,Omicron,4个主要变种疫情,本文将从全球抗疫之路的历程来谈一谈,为什么国外可以逐渐实现群体免疫;人类社会在此次与病毒抗争的过程中都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以及国内疫情的发展将走向何方,我们每个人在抗疫过程中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2020年1月30日,世卫组织(WHO)首次宣布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时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只报告了不到100起病例。

仅仅过了一个多月,2020年3月,世卫组织就将COVID疫情定义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Pandemic),直到今天。

我们首先要认识清楚,COVID-19(新冠)是一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 大流行病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冲击都是巨大的。

比如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疫情,中世界的黑死病(鼠疫),导致全球的死亡人数高达7500万-2亿,黑死病直接杀死了当时欧洲总人口的30%-60%。

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造成当时世界人口的约四分之一(5亿)被感染,2000万-5000万死亡。

我们应该感谢医学和科学的发展让我们可以更从容的面对如此规模的大流行疫情,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大流行病对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健康寿命,社会稳定等等各方面的冲击都是巨大的。

很多人一谈到新冠疫情,就希望能够采取一些措施,可以做到既不感染不死人,也不影响日常生活,还不冲击社会经济。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各种谣言的流传,很多人连新冠病毒的一些基本名词都分不清楚。

首先,COVID-19是卫生组织对新冠疫情的官方命名,COVID,指Corona Virus Disease,即由冠状病毒引发的流行病;19,指2019年首次发现这种疾病。

冠状病毒并不是一种新的病毒,由冠状病毒引发的人类疾病至少有几十年的历史,像我们熟知的2003年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就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

而引发COVID-19的这种冠状病毒是一种从未发现过的新型冠状病毒(Novel Coronavirus)。这种病毒被命名为SARS-Cov-2(SARS Coronavirus 2)。

由于这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相对于2003年SARS病毒而已),所以国内普遍称之为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

COVID-19最早是于2019年底在武汉被发现,早期重症患者的主要症状就是肺部严重感染,在X光片中双肺大面积白色,俗称大白肺。因此早期我们也称COVID为武汉肺炎,或者新冠肺炎。

注:世卫组织WHO在2019年有明文规定,为了避免地域歧视,今后的流行病命名不得再以发源地命名(著名的例子有西班牙流感,埃博拉病毒等),因此武汉肺炎这个名称就逐渐被弃用了。有阴谋论说武汉肺炎的弃用是为了掩盖某些秘密,这是不对的。

由于Omicron(奥密克戎)传播速度极快,因此产生的亚种也很多。第一个被发现的Omicron毒株是BA.1,而目前传播的主要亚种还有BQ1.1, BQ1, XBB, BA.5, BF.7, BN.1 等等。

在全面放开之前,民间普遍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奥密克戎就是一个大号的感冒,症状很轻,不会死人的。然而真正放开以后,很多人才意识到,奥密克戎的症状比想象中要严重,完全不是大号流感那么回事。

那么奥密克戎真的只是个大号流感吗?还是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是肺炎?

其实新冠是大号流感的说法早在2020年奥密克戎之前就开始盛传了,起初源自欧美为主的一些反口罩令反疫苗令的群体,他们认为新冠就是一个大号流感,没有必要采取过度的防疫措施。

这种说法当然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流感跟新冠是有很大区别的。

人们拿新冠和流感比较是因为两者确实存在相似之处,二者都是RNA病毒,传播和变异速度都很快,空气飞沫传播,很难完全阻断传播链,也没办法产生长期性的抗体,而且都是呼吸系统类的疾病。

但是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感染的方式和机制,从而导致完全不同的传播速度和症状严重程度。

流感病毒主要是通过上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感染,并且病毒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黏膜范围内。因此流感主要特点是:

一.大部分时间在冬季传播,因为人的呼吸道壁在夏天更厚更健康,流感病毒很难侵入。

二.症状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因为流感病毒只能在上呼吸道中分离繁殖。

一.传染不受上呼吸道壁的限制,不受季节性限制(印度和非洲的疫情证明了COVID即使在夏季也会爆发,当然由于人的呼吸系统在夏季更加健康,因此夏季感染以后的症状相对较轻)。

二.由于新冠病毒的受体ACE2在各大器官和血管中普遍存在,因此COVID的症状不仅局限于呼吸道系统,对各种基础病患者有很大的威胁。

随着国内疫情的迅速蔓延,重症和死亡数字的不断攀升,我们开始听到越来越多类似这样的说法:国内的毒株要比国外更厉害,国外的疫情已经结束了。。。。

国内的毒株真的比国外的更厉害吗?——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印象主要还是低估了新冠病毒的危害。COVID19是人类社会自1918 大流感以来最严重的流行病,自然不可能像普通流感一样随随便便就可以应付过去的。

国外三年来已经经历了Alpha,Beta,Gamma,Delta,Omicron等几轮大疫情,社会整体免疫水平在逐渐提高,因此我们看到Omicron在国外的威胁相对较小(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威胁)。而国内还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疫情,社会整体免疫水平偏低,受Omicron的冲击自然比国外要高。

笔者在海外亲自经历了几轮疫情,最初几轮在国外无论是症状还是死亡率都比现在国内经历的奥秘克戎严重得多。

当下很多人面临着的最直接的难题就是买不到药。疫情三年来,我们曾经听到过各种各样的神药,特效药。

从西药瑞德西韦,羟氯喹;到中药双黄连,连花清瘟;到近期疯抢的布洛芬,乙酰氨基酚;然后到近期北京批准上市的,辉瑞Poxlovid。面对如此多的药名,我们到底应该吃哪一种?

抛开现象看本质,我们直接从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理来分析。

大家都知道,美国前总统川普曾经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问了一个灵魂问题: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东西,注入体内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就像消毒液一样。

从此,消毒液治疗新冠的笑话就传开了。

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要知道病毒是个什么东西,因为很多人至今也不清楚病菌(Bacterium)和病毒(Virus)的区别,以为是一回事。

其实这两者是不同的,病菌是一种细胞体,属于生命形式的最小单位;而病毒没有细胞体,是一种带有遗传物质的蛋白质结构,人们甚至都不能定义病毒算不算生命体。

因此,作为细胞体的病菌,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各种抗生素来将其杀死;而作为比细胞更小的病毒,隐藏在人体细胞的内部,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方法可以直接将其从人体细胞中杀死。

注:体外的病毒是可以通过酒精消毒液杀死的,这是利用了酒精消毒液会让蛋白质变性的原理;但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体内的病毒,因为人体本身也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同样会被消毒液杀死。

理解了对抗病毒的机理和药理,我们就能够判别什么时期什么情况下应该吃哪一类的药物。

清零还是共存,是过去三年来抗疫政策的主旋律。

清零也并不是只有中国才采取的政策。在疫情初期,2020年3月,世卫组织宣布新冠为全球性大流行病时,几乎所有的疫情国家都在第一时间选择的封控隔离(lockdown)。2021年上半年Delta毒株在东南亚肆虐的时候,越南和印度同样采取封城的政策对抗疫情。

那为什么后来国外渐渐都放弃了封控的政策呢?

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封控政策在很多国家是很难实施的,比如欧洲,对于信奉自由比生命更重要的欧洲人来说,让他们必须待在家中不能外出,这种政策是绝对不可接受的,因此在欧美国家推行封控隔离政策是非常困难的。而日韩这些亚洲国家,虽然他们可以做到国内清零,但是因为和欧美国家交流密切,想隔断境外输入源是不可能的。

其次,持续的清零政策对生活和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大部分国家都承担不起lockdown对社会和经济冲击带来的后果。

欧美首先根据以往对抗大流行病的经验模型,提出了群体免疫的抗疫策略,主张通过提高社会整体免疫水平(通过感染治愈和疫苗)的方式来控制病毒的传播从而结束疫情。

注:理想的群体免疫模型是当社会整体免疫力达到一定数值的时候就可以逐渐阻断病毒的传播,从而结束疫情。目前国外的社会整体免疫水平还达不到可以阻断新冠病毒传播的程度。

疫苗这个话题有点大,以后会单独展开讨论疫苗的有效性,在这里只提供一些基本常识,希望可以帮助读者辨别有关疫苗的谣言。

新冠疫苗是人类历史上推行最快的一个疫苗,从开始研发到上市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两年的时间全球总注射剂次就达到130亿+。

注: 其实科学家们早就在实验室里研究新冠病毒了,因此能够迅速推出相关疫苗和药物也不用太惊讶。

自新冠疫苗2021年初上市以来,社会上就分成挺疫苗和反疫苗两大派。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挺疫苗派还是反疫苗派,他们都有一些正确的观点,也都有一些错误的观点,需要区别对待。

灭活疫苗对病毒变种无效。——这也是不对的,因为免疫系统识别病毒并不需要100%匹配,即使是变种病毒也是可以识别的,只是识别率会降低。

mRNA疫苗对变种病毒始终有效。——这也是不对的,不管什么疫苗,产生的抗体都是短暂性的,基本上在6个月内就会完全失效。

疫苗不能防感染是因为灭活疫苗技术水平低,mRNA疫苗就可以防感染。——这也是不对的,mRNA疫苗同样不能防感染。

疫苗会增加免疫系统负担,导致免疫力降低。——有这个可能性,但风险不会很大。

疫苗副作用很大,很多人因为疫苗的副作用患上绝症甚至死亡。——很难证明一个人患上绝症是不是疫苗导致的。

疫苗对没有基础病的年轻人有效或者无效。——奥密克戎对年轻人的重症率本来就非常低,很难说疫苗的作用和副作用有多大。

关于疫苗的详细知识笔者会单独做一期,相信通过上面的这些基本结论,读者们对该不该注射疫苗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注1:根据墨菲定律,只要基数足够大,小概率事件是一定会发生的。因此上面的结论都是指常规情况下,小规律发生的非常规情况不包含在内。

注2:关于疫苗的各种质疑和谣言,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国内在传,其实全世界都在传。

奥密克戎(Omicron)是2021年11月出现在非洲的一个变种,当时正是印度Delta疫情刚刚结束的时候。这个新出现的毒株曾经一度让全球又陷入恐慌之中,但是很快各国的防疫专家们就发现奥密克戎跟之前的毒株的不同之处。

最早研究奥密克戎毒株的南非医学协会主席安吉丽克·库切表示,该变异株的患者容易感到疲劳和疼痛,却很少有咳嗽或味觉及嗅觉失灵。

早期新冠(Alpha-Delta)患者常见有呼吸急促、嗅觉丧失、高热等症状,而且患有肺炎、肺水肿,原始毒株(Alpha)患者中大概有一半出现了肺部问题。

而奧密克戎的主要症状是咽喉痛、咳嗽、流鼻涕,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更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奥密克戎感染多数集中在上呼吸道,少数会感染到肺部和其他器官。而原始毒株(Alpha)以及其他变异株(Delta,Beta等)会影响肺部以及其他器官,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肺炎。

今天我们在国内看到的也是这样的现象,重症和死亡人数的增加是因为传播速度太快,总感染数太高。

总结,奥密克戎的两个特点:

注1:奥密克戎毒株出现以后,非洲迅速有大量人感染,以至于还没来得及注射疫苗大部分人就已经感染了,同时死亡率又很低(主要是因为非洲人口年龄偏轻),因此有了这样的说法:奥密克戎就是天然的疫苗。

注2: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几个月的时间就几乎传遍了全世界,以至于连其他毒株都没办法在奥密克戎的浪潮中继续传播,因此今天无论国外还是国内,99%+都是奥密克戎毒株。

注3:奥密克戎的传染系数非常高,以BA.5亚种为例,R0=18,意味着一个人可以传染18个人。作为对比,Alpha毒株R0=3左右,流感R0=3.5左右。

现在流行一个说法,说三年的封控白白浪费了时间,反正都是要放开的,还不如一开始就放开。

这是一个没法验证的假设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同期国外的情况,来大致推测一下如果从一开始就不实行清零政策代价可能会是什么。

首先就是死亡人数必然会多很多。奥密克戎之前的毒株重症率和死亡率是很高的。以2020年初的数据来看,意大利,西班牙这些老龄化严重的国家死亡率高达10%(由于初期统计方法的不精确,实际死亡率可能没这么高)。

我们再以2021年中的印度Delta疫情为例,短短数月就有二十万人死于新冠病毒,要知道印度地处热带,并不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地区。

同样,在经济上,失控的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都远超预期。

就今年来说,后疫情时代带来近50年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通货膨胀,让各国政府和民众苦不堪言,其影响还在继续。

同样以制造业为主的越南和印度为例,2021年由于疫情的失控,制造业难以持续开工(与今年上海和广东的两次疫情类似),导致2021年两国的外贸顺差放缓;对比同期清零政策下的国内, 2021年在一片看衰中反而出口大涨。

这样对比我们可以看出,2020-2021年实施的清零封控措施,在经济上给国内带来了正面的收益。当然,随着2022年Omicron毒株的出现,国外疫情渐渐趋缓,生活和生产重新走上正轨,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封控的国内就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因为没有经历过疫情高峰,国内的人们(包括很多专家)并不能理解清零有什么实际意义,认为既然是清零,就应彻底清除病毒,如果不能彻底清除病毒,清零就是毫无意义的。

作为对比,从11月底彻底放开以来,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奥密克戎的传播究竟有多快,远远超过了流感。客观的讲,通过物理封控这种方式延缓疫情3年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10几亿人全民核酸,如此庞大的工程,举世唯一,这里面除了抗疫的需要,当然还有其政治因素。在本文我们不讨论政治因素,也不评价全民核酸是否必要,只讨论病毒和疫情本身的特性。

疫情早期各国对于检测是否需要隔离的主要方法是测体温以及疫苗接种卡,为什么后面就都发展成抗原核酸检测了呢?

这同样是跟奥密克戎与早期毒株的不同传染性质有关。

再加上各种利润和政治因素,逐渐就发展成全民核酸的程度。

跟疫苗一样,口罩令一直以来在欧美国家的分歧都很大。有一群人(包括官员)自始至终都要求戴口罩,另一群人(包括官员)刚好相反,自始至终都反对戴口罩。

那么戴口罩究竟有用吗?我们看一下美国和日本的数据。

关于戴口罩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以为戴口罩是为了防止自己被传染,其实相反,戴口罩在防疫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防止传染别人。

由于新冠病毒是飞沫气溶胶传播,口罩防被感染的综合效率低于50%(即使是医用N95口罩,也无法保护眼睛皮肤接触病毒);但另一方面,戴口罩防止向外传播的效率就要高得多。

那么,为什么欧美人不像亚洲一样也佩戴口罩呢?这也是文化造成的,欧美人喜欢自由,喜欢社交,他们甚至把自由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因此在欧美国家推行强制口罩令的阻力非常大。

2022年初,由加拿大卡车司机最先发起的反对疫苗强制令活动迅速得到美国和欧洲各国卡车司机们的支持,几个月后,欧美国家纷纷废除了疫苗强制令和口罩强制令。自此,是不是戴口罩就成为个人的选择。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欧美国家看到戴口罩的人们,但是不戴口罩已经逐渐成为主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在英超赛场,欧冠赛场,美国职业大联盟,世界杯等现场人们都几乎不戴口罩的原因。

从全球角度来看,疫情三年,各国为了抗疫付出的经济代价都是巨大的,国内的情况我们都知道,国外也没好到哪儿去。

2020年上半年,WHO发出全球旅游警告以后,原油价格迅速暴跌,一度竟然跌到0元以下,于是各大产油国纷纷同步减产,这直接导致了后来的能源危机。

同样,粮食和制造业的产能减少,也导致了后来的粮食危机,供应链危机。2021年全球的电子产品竟然纷纷出现因为芯片短缺无法供货的情况。

注:包括高盛在内的很多投行都预测,在持续通胀加息的背景下,2023年很可能会出现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黑天鹅事件。

相信读者们都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我在网上听到的消息往往跟我身边发生的情况不一样?为什么网上流传的状况跟统计数据常常不相符(不光国内是这样,国外也有这个现象)?于是,各种阴谋论层出不穷。

其实,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统计学和概率论上的现象。

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某某人跳楼了,某某人被饿死了此类的消息,好像这样的事情经常在发生一样。而实际上,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比例非常低,在我们身边几乎就看不到。

再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我和我身边的朋友都没有打疫苗,得了新冠症状都很轻,所以新冠病毒没什么大不了的,疫苗也没什么用。

这样的说法在网上非常普遍,我们可以参考,但是不能作为判断依据。因为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的说法。

再以美国为例,自2020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各种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就是因为人们会被各种信息偏差带来的错觉而误导,产生认知上的偏差。

因此,学会如何解读信息对于帮助我们识别真实状况尤其重要。

2020年2月,当时世卫组织还没有把COVID-19定性为全球性的流行病,美国也刚刚才确诊了几例患者。由于西班牙和韩国正在经历疫情,死亡率高达10%的消息传到美国,人人自危。

笔者当时在纽约,记得纽约市长每天都在媒体上向大家保证:纽约是世界上医疗资源最发达的城市,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请大家放心,不要惊慌。

然而,两周后,纽约的疫情就失控了,仅仅过了一个月,整个纽约市的医疗系统就崩溃了。美国政府甚至紧急征调了两艘军舰驶入曼哈顿港作为紧急方舱。

疫情初期,甚至整个美国连口罩都买不到,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不得不号召大家不必要戴口罩,因为当时口罩已经成了稀缺医疗资源,只能优先保障医疗人员使用。

之后,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媒体几乎每天都在报道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病房,病床,呼吸机,药品,甚至医护人员。

直到2021年中之后,美国的医疗系统才慢慢恢复正常。

最后:

一说到COVID-19新冠病毒总有讨论不完的知识和话题,也有谎言和阴谋论。

本来笔者想把3年来海外抗疫的种种经验和教训总结给大家分享,但是由于信息敏感的原因还是作罢。

希望以上的这些国外通过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结论,数据和现实,可以帮助读者们识别谣言,做出合理合据的判断和选择。

注:中汇名车( www.ogshifu.cn )提醒:[ 国外的新冠免疫之路,为了可以现场观看世界杯,人们都付出了什么 ] 文章仅为流传信息,交流学习之目的,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中汇名车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ogshifu.cn/show.php?cid=67&id=16044

热门资讯 尽在中汇

每日推荐 精选车型

相关文章

预约看车送好礼!

或致电我们,让我们为您服务 上班时间 9:00-18:00